美国历史上的牛仔与牛仔文化
一 牛仔活动的舞台———“牧牛王国” 美国南北内战结束之后,由得克萨斯州向北向西辐射,直抵落基山麓,在中西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崛起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牧牛王国”。“牧牛王国”横空出世,决非偶然,而是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不但气候宜人,而且有品质优良的得克萨斯长角牛以及赫里福德牛。还有被人们称作“地面上的黄金”的神奇肥美的牧草———格拉玛草,这种草即使在冬季仍然保持天然的甜味和营养。种种有利条件皆备,牧牛王国的养牛业便以令人目眩的惊人速度发展起来。得克萨斯州、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很快变成了牛的海洋。养牛地带还逐渐扩展到新墨西哥、亚利桑那、俄克拉荷马、南北达克他、蒙大拿、俄勒岗等州。及至1880年,牧牛王国已拥有450万头牛,比20年前的13万头增加了30多倍。 插播:魅力四射的牛仔之歌《豪勇七蛟龙》美国(精彩瞬间) 当时有一位作家惊呼:“棉花一度是加冕的国王,而现在轮到牧草了。” 内战前美国南部一度辉煌的“棉花王国”风光不再,已成明日黄花,它的“王位”不得不让给内战后西部迅速兴起的“牧牛王国”。“牧牛王国”是由牧场主和牛仔们徊同营造的大帝国。牧场主个个财大气粗,养尊处优,好不自在,然而无情的岁月早已将他们化作历史的尘埃。牛仔只不过是牧场主雇来的打工仔,但他们以胼手胝足荜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和跃马扬鞭气吞万里的豪迈气概谱写的西部边疆壮丽史诗,却足以使他们彪炳青史,流芳人间。 二 牛仔的日常工作———“巡边”和“围场” 美国历史学家比林顿在其名著《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一书中写道:“好莱坞影片以及电视屏幕上的形态优雅的英雄,与在开阔牧场的全盛时期为照管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们毫无相似之处。”牛仔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巡边”和“围场”。这种工作异常艰辛、单调、枯燥、乏味、毫无浪漫色彩可言。 什么叫“巡边”? 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原来美国南北内战结束之后,中西部大草原便有拓荒者捷足先登,谁来得早谁就先拔头筹,可以抢先占地辟作牧场。牧场极大,一眼望不到边,相邻的牧场之间又没有明显的隔离标志和设施,牛在吃草时往往会走到别人的牧场去,邻近的几个牧场的牛群很容易混杂在一起而难以分开。牧场主们为了防止自己的牛群走失或与其他牧场的牛群搅混,挖空心思想办法,其中一个主要办法就是“巡边”。所谓“巡边”,就是牧场主雇用一些牛仔,让他们每天沿着牧场边界巡察。一般是两个牛仔一组,小组与小组相距约20英里。牛仔的住宿条件十分寒伧,冬季钻入简陋的窝棚或地洞避寒,夏季则住进帐篷或者干脆露宿草原。牛仔们每天曙色熹微便骑马出发,巡视牧场边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属于其他牧场的牛群驱赶出去,防止本牧场的牛群越界跑出, 并且别要防范窃牛贼偷走牲口。由于长年累月巡边时遭到日晒雨淋,牛仔们的皮肤变得黝黑而粗糙。长时间骑在马上身不离鞍,使牛仔的两腿都变成了畸形的内八字腿。牛仔们的服饰别具一格。他们头上戴的宽边高顶的牛仔帽主要是用来遮挡烈日、大雨和冰雹的,脖子上围的印花大方巾主要是用来防风沙的,也可当作汗巾、毛巾,还可以用来包扎伤口,高筒靴和套裤则是保护双腿防止荆棘擦伤的。由于牧场太大,牛只太多,每个牧场主雇佣的牛仔人数毕竟有限,单靠牛仔巡边仍然难以有效地防止邻近牧场的牛群相混杂,因而每年的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围场”。 所谓“围场”就是由牛仔把牛群驱赶到扎营地点,将成千上万头牛聚拢在一处,然后依据牛身上不同的烙印将各个牧场的牛只区分开来。每年春季都有大批牛犊出生,经过围场可以使牧场主及时了解自己的牧场增添了多少头小牛。秋季的围场则可使牧场主把那些膘已长肥的菜牛挑选出来以供长途贩运。对牛仔来说,春秋两季的围场既是展示他们围场技巧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是极其艰苦的工作和考验。 牛仔每次围场,邻近的几个牧场的牛仔们一起出动。他们骑在马上,成扇形散开,戮力将几千头牛聚拢在一起。牛仔们频频穿越庞大的牛群,把身上烙有本牧场印记的牛只挑出来。由于初生的牛犊总是寸步不离地跟随其母,因此很容易被牛仔辨认并被立即用套索套住、拖倒,然后用烧红的烙铁给小牛的腰间烙上本牧场的印记。这个程序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牛只都烙上印记并且带回自己的牧场为止。这种围场赶牛的工作,真是又苦又累又脏又臭。牛仔们连续几个星期每天骑在马上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奔波操劳,不但人困,而且马乏,因此每个牛仔们都备有十几匹马,轮换着骑乘。驯服、驾驭这些桀骜不驯的烈马,也是牛仔们的职业技能之一。 围场,是美国西部边疆生活的一道极富色彩的风景线。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大草原,几千头牛哞哞的吼叫声,牛蹄扬起遮天蔽日的灰尘,英姿勃勃的牛仔们骑着骏马在庞大的牛群中来回穿梭,所有这些场面都激发了美国东部人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虽然随着岁月的推移,昔日的围场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时至今日这项活动仍然作为牛仔表演和比赛的传统节目供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旅游者观赏。1979年2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得克萨斯时,热情好客的主人为中国客人安排的参观项目中就有此项牛仔表演。牛仔的扮演者,个个身手不凡,动作娴熟敏捷,气度雄劲而潇洒。 三 牛仔文化:恒久的魅力 盛极则必衰,美国西部的牧牛王国仅仅红火了二十几年就迅速地衰败了。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养羊业的利润渐渐超过养牛业,遂使许多牧场主趋之若骛;二是种植业不断由东向西拓展,不少牧场主弃牧而改营农场;三是西部铁路干线大规模兴建,使得火车运牛很快取代了牛仔赶运。就这样,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牛仔时代随即戛然而止。美国西部边疆的牧牛王国和牛仔时代,其全盛时期从1865年算起到1890年不过持续了仅仅25年。参加长途赶运的牛仔人数总共才区区35000人。况且由于所从事的工作太苦太累太危险,一个牛仔一般最多也只能干上7年左右。由此不难看出,在人类文明史上,牛仔和牛仔时代,实在不过是沧海一粟, 是夜空瞬间即逝的一颗流星。 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惊奇地发现,牛仔时代虽然短暂,牛仔文化却魅力不衰,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千百万人的心。君不见,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中最吸引观众的仍是西部片,观众心目中认可的西部英雄典型不是别人,正是骑在高头大马上的英武雄健的牛仔。 君不见,为众多广告商拍摄的电视广告片中,尤其是“万宝路”香烟的广告片中,仍以魅力四射的牛仔形象作为招徕顾客的一张王牌。今天,世界各国不分种族不分肤色的青年人甚至中年人都喜欢仿效西部片的牛仔穿一条牛仔裤,以此为时尚并显示一种潇洒的风度。197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吉米·卡特正是穿着牛仔裤发表他的竞选演讲的,他的竞选班子在未来总统的形象设计上着实技高一筹。尽管今天美国仍在经营养牛业的牧场主已经开着小汽车甚至驾着直升机来观察和照料牧场上的牛群,但是人们依然怀念和崇敬一百多年前那些沉默寡言、性格刚毅、英姿勃勃、技艺超绝的马上英豪。 虽然美国的牛仔早已绝迹,今天只有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上才能一睹昔日牛仔的风姿,但人们仍然执拗地坚持将一百多年前美国西部的牛仔奉为正宗。美国西部草原上的牛仔,早已是历史中人。但是牛仔精神、牛仔气质在美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可辨。由于人们对牛仔怀有的亲切和崇敬之情,各行各业品格出众能力超群的杰出人物往往被人们喻为“牛仔”。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廊桥遗梦》中的那个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前后四次被称作“牛仔”,可见该书作者对牛仔精神情有独钟。牛仔———占全球人口比例极小的这一群极其平凡的打工仔,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种魅力何以长盛不衰,何以倾倒不分种族不分肤色的世界各国的公众———这倒确乎是一个值得社会史家和文化史家深入探究的课题。英国历史学家哈里·艾伦早就指出,“半个世纪以来,牛仔的传奇吸引了千百万人。它投合了人们的心意并且一直是这样。由于它有像戏剧和小说那样的固有的价值,有使人产生共鸣的那种野外风味和对老老少少都有的吸引力,它具有一种永恒的时代性。”这段话也许是对美国牛仔永恒魅力的一种试探性的概括语。
|
|
最新文章 |
图片主题 | ||||
|
||||
热门文章 |
推荐文章 | ||||
|
||||
相关文章 |
便民服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