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探寻流淌千年的“生命之泉”坎儿井
>首页 -> 社会专题 -> 历史天空 2023-12-23 来源:微信 作者:非遗说是 【】 浏览:340

坎儿井开凿技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伟大工程,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插播:坎儿井—古老水利奇迹 @梦中的远方

01历史渊源

在我国现存可见的历史记载中,《史记·河渠书》最早出现“井渠”一词。汉武帝时修建龙首渠,“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由于龙首渠修建采取先挖多眼深井,然后再开挖地下渠道将各井连通的施工方式,所以得名“井渠”,其构造与坎儿井竖井及暗渠的构造几乎一致。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乌垒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东北)设立西域都护府。中原地区的井渠技术伴随着汉朝军队在西域大规模的屯田活动而传入。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宣帝时破羌将军辛武贤在敦煌地区修建“卑鞮侯井”,并在西域汉军屯田地区推广。“卑鞮侯井”又名大井六通渠,是一条井渠。自汉武帝开始,西汉军队已经开始在车师(今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及高昌壁(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屯田,可见最迟在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4年—前49年),井渠技术已推广到今新疆吐鲁番,并成为坎儿井的雏形。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在今吐鲁番设立西州。西州不仅是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也是唐朝中央政府经略西域的重要补给基地。为此,唐朝政府大力推进西州的农田水利建设。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统计,作为西州州治的高昌城,当时周边有大大小小灌溉水渠51条,其中就有井渠。根据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武周载初元年(690年)高昌县的一份纸质文书记载,高昌城西5里处有一条胡麻井渠。

吐鲁番现存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中央政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地区。统一稳定的大环境,加之高产作物、先进生产技术从嘉峪关内传入,使得吐鲁番人口增加,土地开垦面积扩大,这也促进了现代坎儿井的出现及大规模修建。

02主要内容

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文化遗存,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生命线”,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吐鲁番人民因地制宜,开凿了大量坎儿井,将地下水引至地面,进行农业灌溉和生活使用。在这片炎热的土地上,坎儿井为人们提供了清凉的水源,为吐鲁番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多,达1100多条,总长约5000多公里。其中又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最为集中,达508条,主要分布在亚尔乡、葡萄乡、恰特喀勒乡、艾丁湖乡、胜金乡、二堡乡、三堡乡等广大农村地区。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我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我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千米,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1/40,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沙砾和黏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的建设工程是需要极为丰富的智慧、精湛的技术、大量劳力、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的细致工程。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一般一道坎儿井要挖几个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较短的坎儿井有70—80竖井,较长的有200—300竖井,其深度下游为20米,上游可达90米以上。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掘井人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些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 ,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的开凿是古代地下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的奇迹。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和施工机械的古代社会,坎儿井的开凿以人力手工劳动为主,先民们用许多“土办法”,有效地完成了坎儿井的修建。

开凿人首先根据耕地或拟垦荒地位置,向上游寻找水源并估计潜流水位的埋深,确定坎儿井的布置。然后根据可能穿过的土层性质,考虑设计暗渠的适宜纵坡,最后组织人力开挖暗渠。暗渠开挖一般从下游开始,先挖明渠的首段和坎儿井的出水口,也就是龙口,然后向上游逐段布置竖井。开挖竖井时所取的土堆积在竖井周围,形成环形的小土堆,可防止地面水入侵。每挖好一口竖井,即从竖井的底部向上游或下游单向或双向逐段挖通暗渠。挖暗渠时,由于地下没有光线,因此要靠油灯照明,而油灯同时是定向的重要工具。将油灯置于身后,人在前面挖,灯在身后照,影子投在壁上,沿着影子向前挖,就不会偏离方向。暗渠挖完后,还需要从头至尾修正暗渠的纵坡。此外,为保证坎儿井的稳定出水量,要定期将其向上游延伸一定距离。

根据土质,坎儿井还分为土坎儿井和沙坎儿井。开凿坎儿井并不需要专业的工具,种地的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用于锄地、挖土),买菜的篮筐,都是常见的工具。竖井口最早没有专门的井盖保护,为了防止大风将沙土刮进坎儿井,并避免低温将竖井冻坏,树枝、门板、破衣服,只要是身边能找到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当井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先民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03传承保护

作为“绿色引水工程”的坎儿井在吐鲁番的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吐鲁番这样极端干旱的地方,水源是人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一道坎儿井挖成,就能充分利用这道坎的水来开垦一片荒地。坎儿井水质一般都很好,不易污染,水温稳定,有矿泉水之称,非常适合人畜饮用,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吐鲁番的各族人民把坎儿井誉为“吐鲁番的生命之泉”。多年来当地的劳动人民依靠坎儿井的水灌溉绿洲,发展经济繁衍生息。

在坎儿井存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是坎儿井灌溉了吐鲁番的绿洲,传承了这里的文化。没有坎儿井,也就没有吐鲁番,没有了这里飘香的瓜果,碧绿如珍珠般的葡萄。

2014年,坎儿井开凿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免责申明: 除原创及很少部分因网文图片遗失而补存外,本站不存储任何有版权的内容。你看到的文章和信息及网址索引均由机器采集自互联网,由于时间不同,内容可能完全不同,请勿拿本网内容及网址索引用于交易及作为事实依据,仅限参考,不会自行判断者请勿接受本站信息,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0条】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57 例 下一篇中国古代十六大圣人,你知道几圣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便民服务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1236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