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探索“尊严死”亟待法律规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2014-04-07 来源: 作者: 【】 浏览:380

最近,因为媒体的报道,一个潜伏在日常生活湖面之下、敏感而严肃的问题被重新提起——那就是北京成立“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向公众普及和推广使用“生前预嘱”,以及“尊严死”的概念。

“死”是一个“大”得简直让人不敢正视的问题。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之眷念根深蒂固。民间百姓,即便经历着战乱饥馑甚或妻离子散的苦难,也不会轻易言“死”。向来有“好死不如赖活”“人命大于天”的看法。因此,生命权向来被视为最高权利,受到世界各国最严格的法律保护。

但是,从我们的文化传统看,也存在着“舍生取义”“重诺轻死”等另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的核心是“尊严”。

文明的发展倾向于达成以下新的共识:衡量幸福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质量。潜在的推论是:当生命失去了质量时,生命长度的意义便需要重新衡量。即便如此,以生存为内核的平民生命观,与以尊严为内核的知识分子生命价值观,绝对没有高低之分。但也因此,“尊严死”应该获得与“生”一样的权利。

对普通人来说,死亡也许过于遥远;而对那些ICU病房里已经失去行动甚至思维能力、毫无复原希望的病人来说,身体被切开插满导管,承受着心脏电击、大量灌药、因心肺复苏术带来的肋骨断裂的痛苦,每天都大量重复发生。一方面是病人的“生不如死”“求死不能”,另一方面是家属在伦理和现实痛苦中饱受煎熬。

因此,普及和推广“尊严死”的概念,其实兼具了文化和现实的土壤。需要强调的是,“尊严死”是“对没有任何恢复希望的临终患者或植物人停止单纯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的毫无质量的生命状态”,并不同于“安乐死”。后者是“在医生协助下的自杀,目的是为了结束进入临终状态患者的痛苦”。

尽管单从维护生命尊严的角度,二者的区别似乎仅在于程度,但在目前法律的层面,却有合法与否的区别。即便法律没有禁止,面对“死”这样严肃的大事,面对根深蒂固的伦理传统,对“尊严死”概念谨慎推行,并给予其严格的“生前预嘱”的约定,是必要的。解决了理念问题,如何规范执行程序、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则是相对容易的实践问题。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免责申明: 除原创及很少部分因网文图片遗失而补存外,本站不存储任何有版权的内容。你看到的文章和信息及网址索引均由机器采集自互联网,由于时间不同,内容可能完全不同,请勿拿本网内容及网址索引用于交易及作为事实依据,仅限参考,不会自行判断者请勿接受本站信息,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0条】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 中国消费者报:让政府购买服务在.. 下一篇 新京报:“不限起飞”能否根治航..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便民服务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1236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