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旅行记13】香港故事
>首页 -> 社会专题 -> 天文地理 2015-04-24 来源:百度 作者: 【】 浏览:3277

随着移动及通讯设备的普及和电子时代通信方式的快速变革,手写书信已经越来越少,邮票因此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连一度红火的邮票收藏也因行情常年处于洼地而让许多投资者失去了兴趣。相比之下,邮票的文化价值却没有褪色--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于方寸之间融入了一地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用五花八门的主题和图案记录历史的变迁。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蔡思行正是基于这一独特视角,在新作《邮票中的香港史》中,透过对数百枚「港产」邮票的整理,将开埠170余年的香港故事娓娓道来。

 

插播:香港新年城市夜景延时摄影(942)720P

香港商报记者杜洁菡开埠初期只有「英皇头」1841年1月26日,英军在港岛水坑口登陆,开始了对香港的统治。为解决驻港英军的通信问题,英国当年即在维多利亚城(后改称为中环)圣约翰大教堂附近成立了香港邮政局,但当地的邮政业务仍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使用的也是英国的邮票,直到1860年后才移交给港英政府。1862年12月8日,第一套「港产」邮票正式发行。这套邮票共有七种不同的面值,其设计样式仿效英国邮票,以当时的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肖像为图案,邮票上同时写有中英文的「香港」二字。比较有趣的是,邮票上所印的币值是「先时」,这实际上是取自英文「cents」的发音,再后来,「先时」又被港人进一步简化为「仙」,同「茶煲」(trouble)、「梳发」(sofa)等词语一样,见证英语与粤语的「融合」过程。

殖民地时期,共有五代英国君主的肖像先后出现在香港发行的邮票上,包括在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二世。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蔡思行告诉本报记者:「香港早期的普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囿于香港殖民统治的社会性质。」原来,各殖民地早期发行的邮票一般都采用宗主国君主的肖像为图案,以彰显主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七世的肖像曾被印在60余个殖民地的邮票上;葡萄牙有15个殖民地的邮票印有葡王头像……「华洋合作」缔造香江奇迹进入20世纪,全球「去殖民地化」之风渐盛,各宗主国不得不开始重视与殖民地民众的关系。这一历史进程,在邮票中亦有所反映。1891年,港英政府发行了一套「开埠五十周年纪念」的邮票,可是,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专门设计,只得在当时最常见的女王头邮票上加盖「1841 Hong Kong JUBILEE 1891」字样发行,成为全球首套以普通邮票加盖的纪念邮票。

不过,到1941年香港「开埠」一百周年时,通过邮票反映出来的政治及社会氛围已大不同。这一年,港英政府专门发行了一套六张的纪念票,分别是两仙的「中环阁麟街街景」、四仙的「皇后号邮轮与中国民船」、五仙的「香港大学」、一角五仙的「海港」、两角五仙的「中环汇丰大厦」和一元的「中国飞剪船和水上飞机」。

蔡思行说,解读这套邮票需掌握两个背景,其一,经过百年发展,香港已由一个荒僻村落演变成东南亚的重要商贸港口;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战火随时蔓延到香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强调华洋双方的团结一致非常重要。因此,上述邮票中的图像虽有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例如阁麟街是中环的中心地段,华洋杂处,很多商贸活动都在当中进行;皇后号邮轮与中国民船、中国飞剪船和水上飞机邮票,都与香港作为重要的商贸海港有关,也都是通过将华洋标志物共处一图的设计强调双方团结合作的主题;至于香港大学和汇丰银行都是港英政府大力推动的成果,意在提醒华人感念英国对香港教育和金融方面的贡献。邮政司「荣钟士」设计了「胜利和平纪念」邮票的初稿。

1941年年末,在香港遭日军占领,工务局高级绘图师钟惠霖被囚在赤柱的集中营内,冒着生命危险完善了「胜利和平纪念」邮票的初稿。1945年香港重光后,这份初稿被送交到英国国会审议,于1946年8月29日在香港发行,原稿则为英皇室所珍藏。「将钟惠霖的初稿与最后发行版进行比较,会找到很有趣的发现。」蔡思行告诉记者,钟惠霖的初稿上本写着「英汉大和」,但发行时却改为「汉英升平」,这是因为「大和」二字容易令人联想日本的「大和民族」;「英汉」改为「汉英」,则是因为英国能够重占香港,有赖美国的默许及国民政府的妥协,加上香港大部分居民皆为华人,他们的支持至关重要,权衡下「汉」就放在了「英」前。

盛世背后的社会裂痕战后至80年代的香港经济起飞期,在邮票中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在蔡思行家族收藏的邮票中,记者看到这一时期的邮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时也展示了香港福利事业的进步。他提醒记者,1971年发行的一套「香港节」的邮票很值得留意。这套邮票一共有五枚,包括香港节徽标、荷花舞、洋紫荆和舞龙等题材,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但实际上,第一届香港节是1969年举办的。

「要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就不能不提及1967年发生的市民暴动。」蔡思行说,香港经济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飞,市民生产逐步改善,可在60年代末期便开始面对经济危机,如银行倒闭、楼市衰竭、百物腾贵,加之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令中下层市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强,最终在1967年5月爆发对抗港英政府的暴动。这次事件暴露出的管治危机迫使港英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发展福利事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1968年,港英政府成立指导委员会,耗资400万元筹办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娱乐盛典「香港节」。此后,更多社会福利事业随之展开。例如,1972年8月2日,香港首条行车过海隧道--红磡海底隧道通车,为纪念这项宏大工程之落成,政府于同年10月发行名为「海底隧道」的纪念邮票;1981年,展示「公共房屋计划」成果的纪念票问世……

到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邮票的题材愈加多元化,殖民地色彩逐渐淡化。对此,蔡思行的解读是:1984年英国外相贺维表示英国将在1997年放弃对香港的主权后,港英政府了解到香港回归是必然之事,从此便对香港邮票的发行采取较为开放的态度,于是,像港人生活剪影、香港鸟类、中国花灯、中国古代服饰等一系列展现本地事物及中国文化题材的邮票陆续面世。

主权回归牵引人文变迁1997年7月1日,香港结束156年的殖民地统治,正式回归中国。当日,特区政府发行了一套六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邮票。这是首套出自中国内地设计师之手的邮票,也是首套使用「中国香港」名称发行的邮票。

「每一枚邮票的主题都别有意义:面值1.6元的邮票上有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和中银香港,一方面显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寄寓英资和中资公司在回归后继续为香港的繁荣作出贡献;其他几张邮票上则出现了香港会展中心、中环广场、香港货柜码头等题材,这些都表现出香港作为世界贸易城市的地位。」蔡思行说。

1997年后,香港邮票中展现中港关系、国家大事的题材剧增。例如,1999年4月发行的《大熊猫在香港》邮票,2002年6月发行的「京九直通车」邮票,别具一格地将中环商业楼群、武汉长江大桥、河南少林寺塔群及北京天坛等铁路沿线的标志性建筑融入邮票中,寓意中港联系紧密。后来,就连中国队参加世界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等事件也出现在香港邮票中。与此同时,展示本土风情的题材也层出不穷,像去年7月发行的「香港特色街道」、8月发行的「香港美食」等邮票,在重塑港人集体回忆的同时,亦成为国际旅游文化交流的有效工具。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免责申明: 除原创及很少部分因网文图片遗失而补存外,本站不存储任何有版权的内容。你看到的文章和信息及网址索引均由机器采集自互联网,由于时间不同,内容可能完全不同,请勿拿本网内容及网址索引用于交易及作为事实依据,仅限参考,不会自行判断者请勿接受本站信息,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0条】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国家地理公布2016年度最佳照片,.. 下一篇带你认识非洲岛国科摩罗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便民服务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