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不仅是四大种姓那么简单
>首页 -> 社会专题 -> 历史天空 2015-01-30 来源:微信 作者: 【】 浏览:605

(图中人像为参与印度宪法撰写,领导贱民运动并发动大批印度贱民改宗佛教的伟大先驱——安培德卡尔)नमस्ते,大家好

这次谈谈印度社会顽疾种姓制度

(关于种姓的示威游行,标语为“废除种姓制度”“呼召完全自由”)

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等级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各人类文明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等级制度,即使是现代社会中也有等级的痕迹,但是没有一个文明的等级制度像印度种姓制度一般发展到近乎完善的境界。

 

插播:【翰林轩优+学案系列精彩推荐】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基本特点四大种姓是我们一般了解印度种姓制度的切入点,四大种姓根据等级高低排列,呈现出印度社会中层层压迫的现象。然而等级性只是印度种姓制度特点之一,其根深蒂固的地位绝不仅是等级性所造成。传统印度种姓制度有四大基本特点:限定等级、限定职业、限定婚姻、种姓间隔离。虽然种姓制度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我们仍然能够从种姓现状看出这些特点。

印度种姓制度限定等级。印度种姓制度的四大种姓由等级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祭司阶级婆罗门、武士阶级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级吠舍、农民劳力者阶级首陀罗以及被革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不可接触者”贱民。实际上在四大种姓下,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分支,这些分支被称为亚种性。这些亚种性之间的等级难以厘清,因为不同地区的某亚种性却有着不同的等级地位,特别是处于非婆罗门非贱民的广大中间种姓,他们的等级关系没有定则,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种姓间存在各种歧视,不仅婆罗门对下层,这种歧视还存在于各低种姓内部,甚至贱民间也会相互歧视,等级关系的不明确使得低种姓互相认为对方等级低,相互隔离而不团结对抗上层。而高种姓则以等级制度压迫低种姓。 

(埃及人:我们创造了金字塔。印度人:种姓金字塔铸造了我们)印度种姓制度限定职业。种姓制度庞大的亚种性体系的产生与种姓制度限定职业的特点离不开关系,在传统宗教里,一个亚种姓实际上可以说就是从事一项具体职业的人群,甚至就像一个行会性质的联盟。一个亚种性居住在同一社区,世世代代从事一项工作,由上层种姓支付报酬,稳定而无需竞争的状况保持了这种制度的稳定性。这是种姓制度的重要特点,也是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最大的。

(掏粪工等贱民职业,实际上印度传统过于详细的分工是超脱了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属于种姓制度下畸形的产物)印度种姓制度限定婚姻。在印度,婚姻是一件宗教意义上的大事,对于婚姻的教法纷繁复杂,其中对“种姓混杂”的婚姻最为谴责。不符合教法的“种姓混杂”婚姻会让双方以及双方的后代被褫夺种姓,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不可接触者”。印度教关于种姓外通婚规定了顺婚和逆婚:顺婚指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这是可接受但不支持的;逆婚指高种姓女子嫁低种姓男子,这是不为教法所承认,这种婚姻将导致被褫夺种姓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印度高种姓男子在婚姻选择上自由度高,且维系了高种姓父系的血脉传承。同时此制度还为种姓制度开放了一条狭窄的上通道路,低种姓通过“贿赂”高种姓,将其女儿“上嫁”从而提高家族种姓。而低种姓的男子以及各种姓的女子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现代跨种姓婚姻)印度种姓制度呈现强烈隔离性。等级、职业、婚姻都是种姓间隔离的表现,并且相互作用强化种姓制度。此外,种姓的隔离还体现在服饰、食物、、住房、日常接触、地理等隔离。在一个地区内不同的种姓住在不同的社区内,社区内的建筑有明显差异,他们的衣服也会有明显标志。不同的种姓相互间不来往,不仅是低种姓不敢冒犯高种姓聚居地,高种姓到低种姓聚居地也会遭到歧视或者感到“受污染”的自我谴责。除了必要的雇佣关系使得种姓间存在必要交流,但大多数时间里各种姓形成了一个个独立封闭的社区圈子,表面稳定的社会秩序,自给自足的生活,低种姓难以察觉迫害。 

(同一种姓聚居的贫民窟)上述四个传统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既说明印度种姓制度的在实际中的表现,也说明了为何种姓制度绵延千年不绝的部分原因:四大特点相互作用,互为表里。职业贵贱限定导致等级分化和种姓隔离,婚姻限定固化等级差异和种姓隔离,等级限定又维系了职业垄断、婚姻内化、种姓隔离乃至种姓内部的隔离,受各因素引起的种姓隔离现象又反作用巩固了种姓制度所有的限定。种姓制度内部环环相扣,这种令人咋舌的制度,是父系社会和等级社会中男性婆罗门为了维系自身地位创造出来的,堪称近乎完美的“杰作”。

种姓制度的宗教根源除了种姓制度内部的强大生命力,内化于印度社会和印度人民性格内的印度教思想,更是种姓制度的土壤根基以及种姓制度难以消除的强力桎梏。印度宗教既保留原始人类社会心理又具有高度发达的哲学思考,种姓制度依托于印度宗教仅仅萦绕在印度人民内心。与种姓制度关系密切的印度教思想主要有三点:宗教意义上“洁净”与“不洁”的详细划分;业报轮回的思想;印度教本身的扩散性和包容性。

宗教意义上“洁净”和“不洁”的详细划分是种姓制度的心理根基。“洁净”与“不洁”实际是一种对事物神圣程度或邪恶程度的划分,源自人类原始社会中对超自然现象的解释。个人或人群因某些特殊能力或不幸遭遇而使他们从社群中被区分开来,出现象征洁净的人群,和象征不洁的人群,进而在世俗社会中发展出详细的等级划分。这种原始的社会心理在许多宗教中仍有体现但等级划分的属性则淡化了,如伊斯兰教也是一个注重“洁净”的宗教,信徒在祷告前有“大净”“小净”的规定。但是印度教中“洁净度”的等级划分属性以及高度发展的详细程度是现存宗教的一绝。对所有的物体和行为都有规定,如金属按洁净度高低排列分别是金银铜铁,人体的洁净度高低排列分别是头手腿足,职业行为也有详细的洁净度划分,四大种姓自然也属于这套体系之内。此外,印度教将原始洁净观和宗教哲学结合,印度教认为世间万物源于“无上梵”,众生的最终目的是复归于“无上梵”,实现“梵我合一”。印度教用与“无上梵”的距离来解释所有事物展现出来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也因为与“无上梵”距离的近远而有了等级地位高低的划分,而这种距离的近远就是以“洁净”与“不洁”来划分。洁净度划分体系本身有着原始社会等级划分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与“无上梵”距离近远结合的思想使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职业划分、社会隔离有深厚的神学依据。而且洁净划分达到包罗万物的程度,使日常宗教仪轨更加合理并且能包容日益庞大的亚种性体系。

(扫地工贱民。贱民的恶劣生活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洁,而是在印度教社会中人为造成的)业报轮回的思想为种姓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神学基础。印度教认为我们都从“无上梵”诞生,众生的灵魂“小我”是“无上梵”的一部分,因为众生没有认识到“梵我合一”的终极目标,所以众生在“无上梵”产生的“幻象”凡世中受业报影响,无尽轮回。众生因为欲望而做出的行为储存在灵魂“小我”中,并且因为众生不断地行动而使“小我”改变,这种改变从而导致际遇或者说“命运”的时好时坏,众生只有不出于欲望地完成本分工作和责任,行“无欲业”,才可以断除轮回达到解脱。在业报思想下的种姓制度,高种姓因以往的善业而出生等级高,支付佣金享受低种姓服侍是一种责任,不必沾沾自喜还要遵守教法,而低种姓服侍高种姓同时受佣保障生活,兢兢业业遵守教法也能达到解脱。理想的种姓制度似乎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但是到了实际,业报思想成了麻痹低种姓的最佳武器,不仅因害怕反抗而被自己种姓族群剥夺种姓贬为贱民,而且自身因为虔诚而甘受压迫。最高种姓婆罗门更是以垄断教法的方便不断修改教法,维持统治。

印度教本身的扩散性和包容性使得种姓制度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印度教相信众生终极目标在于“梵我合一”,达到“梵我合一”的途径有许多,诸如颂神、颂经、祭祀、苦行……印度教虽然看似拥有一个明确的宗教框架,但实际上其中教派林立,教义大相径庭的程度甚至高于亚伯拉罕诸教之间的区别,无论大家祭拜的是湿婆、毗湿奴还是各路女神,各式各样修炼内心与神共鸣的途径都可以被认为最终可达到“梵我合一”。任何民族的信仰在印度土地上都可以被吸收成为印度教的一部分,印度教的扩散性和包容性呈现了现在这种包罗万象的局面。但与中华文明的同化现象不同,印度教文明没有实现民族的同化,而是将各进入印度的种族以并立的模式共存于印度教社会的体系下。因为印度教解脱法这样的包容性,使得许多曾被“梵化”的种族同时保留了许多自身的风俗和习惯,因为种族没有完全被同化或种族之间没有完全融合,各种族实际发展成了庞大的亚种性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最初被雅利安人征服并纳入种姓制度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到如今也没有被完全同化,这可以在南北印迥然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印度教的扩散性和包容性使种姓系统不断扩张,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变化,还能将原有居民锁定在一个松散却又统一的社会内,而种族间因为本身的种族差异性加强了隔离,维持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难以找到现代化出路上述理论整理自朱明忠老师的《印度教:宗教与社会》。在我们看来似乎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以宗教神圣外衣下包装的原始的等级制度。但实际上种姓制度远比本文所描述的复杂,从古代印度先哲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描述,到近代欧洲人观察到并研究种姓制度现象,以及现代印度人民自身觉醒试图寻找出路,期间的论文著作不计其数,然而仍难以对种姓制度给出良好的解决方法。

(关于种姓制度的示威标语:“种姓制度是恶魔”“我们需要人权”)种姓制度不仅在印度文化和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种姓制度还深刻影响着印度的社会、经济、政治。虽然在现代印度社会中,因为工业文明的冲击,种姓制度受到了巨大改变。例如,现代生产的分工使职业限定淡化,交通通讯的发展也是的种姓隔离难以实行。但是种姓制度仍然以强大的适应力共存于社会。政治上种姓仍是影响选票的一大因素。现代交通的方便使得分散各地的同种姓联系加强,从而形成了影响更广的种姓组织。许多新的反种姓制度宗教组织或者新的职工聚居地因为内部影响或外部抵制造成的封闭,实际上又形成了一种类似种姓的隔离社群现象。

(右者为贱民运动、新佛教运动先驱安培德卡尔。其带领上万贱民改宗佛教, 但后来因为影响力的范围限制,改宗的群众主要是马特拉施特拉邦的贱民,这批新佛教徒变成了新种姓社群的代名词)印度世俗政府以及近现代先驱对于种姓制度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仍然难以根除其弊病。印度宪法规定不得以种姓制度歧视他人,规定贱民制度违宪,虽然现在印度种姓歧视已经很淡化,但有许多日常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隐性歧视,而且不仅是高种姓对低种姓歧视,甚至是低种姓对高种姓的排斥。印度政府通过对低种姓的名额预留制度,在教育和公务职位方面给予低种姓优惠,政策初衷是好,但又造成了新的不平等现象,近年印度就爆发了数次关于名额预留制度的大暴乱。

(关于名额预留制度的示威游行,标语:“名额预留制度产生民族分裂”“为什么不为总理也设定预留名额”“我们都被名额预留制度控制了”)并非只是简单的等级压迫,种姓制度还关乎印度民族感情和凝聚力,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思想紧密联系,而印度教是连结整个印度斯坦人民的纽带,是印度斯坦人民的精神寄托,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极度重精神的民族,将宗教传统全面重造难以想象。因此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希望通过改良种姓制度,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又能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发展。印度种姓问题并非只是经历一次自下而上的大革命就能解决的,然而不进行根本的改革,没有底层民众全体的觉醒,各项社会改革又会像近代各印度教先驱发起的宗教改革一样,最终成为影响面微小的社团组织,无法团结全体印度的底层民众,最终就像一个全新的“亚种性”社群被包容在了印度教社会里。种姓制度是名副其实的印度痼疾.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免责申明: 除原创及很少部分因网文图片遗失而补存外,本站不存储任何有版权的内容。你看到的文章和信息及网址索引均由机器采集自互联网,由于时间不同,内容可能完全不同,请勿拿本网内容及网址索引用于交易及作为事实依据,仅限参考,不会自行判断者请勿接受本站信息,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0条】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古巴比伦人的地图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八大顶级私人住宅!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便民服务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